首页  教学动态
喜报!我校再增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下达《关于批准新设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等5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通知》,公布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名单。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个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我校已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1978、1998、2013年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成为四川省一流建设学科。学科共有教师5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0人,正高职称39人、副高职称15人,博士学位教师48人建有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业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学科团队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面向“核应急与核安全”“航空航天”“智能电网与清洁能源”等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形成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机器人科学与工程等5个学科方向。学科在师资培养、平台建设方面,得到了清华、中国科大长期的对口支持在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实践中,与同处中国(绵阳)科技城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长虹集团、九洲集团、西南自动化所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协同创新攻克了强适应型智能化电力巡检机器人、高坝枢纽泄洪消能安全与智能巡检等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产生了显著效益。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学校省部共建、局省共建的体制优势和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区位优势,传承学校70年非金属地矿学科特色,以矿产资源高效安全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主线,面向长江黄河上游敏感脆弱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屏障建设、战略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循环利用、核退役与矿冶污染治理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与安全、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等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矿-环-核交叉融合的鲜明学科特色。学科于1993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2010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价显示,学校该学科于2021年进入全国排名前30%(研究型),2022年环境与生态学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学科拥有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国家优秀青年人才1名、青年长江人才1名、天府峨眉计划人才5名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了由高层次人才领衔、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团队;拥有省部共建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3个,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学科重点瞄准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循环利用等领域,在复杂水域动力特征和生境要素模拟与调控关键技术、世界自然遗产地钙华演化规律与震后主景观生态修复保育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近3年,学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共467项,到校纵向科研经费年均超过3500万元,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科技奖励27项。

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工作,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获批为学校吸引汇聚全球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学校将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建设的有关要求,加大博士后工作力度,做好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更好地发挥博士后制度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中的作用,为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王丽明 编辑)(人事处 供稿)

返回上一页
Baidu
sogou